浅尝大漠艺术瑰宝,探寻酒泉文化脉络
编辑:admin 日期:2019-05-12 13:23:46 / 人气:
边塞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文学作品;边塞文化也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不仅对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商贸、文化、交通和民族交融等方面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更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域广袤辽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广阔的大漠、戈壁,雪山、绿洲。区域内的高山、河流、戈壁、大漠、古道、气候、物象,坚挺的胡杨林、骆驼刺,生命力旺盛的沙枣花、野罂粟等,构成了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
这里环境严酷、发展相对滞后,人的生存意志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这里古老、神奇、壮丽、蕴藏着有待开发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充满希望和乐观的前景。无论山川水土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是语言、风俗、政治、经济、文化的人文地理环境,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表情达意心灵归宿,也就使得这里的文化必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蕴含着浓郁的边塞情结。
在酒泉丰富的文化中,尤以莫高窟、榆林窟、锁阳城、阳关以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所创作的《丝路花雨》较为突出。其内容涵盖之广,艺术价值之高世界罕见。
莫高窟--世界瑰宝,佛教艺术的殿堂
从宏观的角度看,敦煌文化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2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是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艺术,是在丝绸之路千余年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由来自印度、希腊、中亚和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文化、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不断交流、融汇,进而创新形成的古代人类文化、艺术硕果。它们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中西方多元文明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现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游览莫高窟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功课。
石窟建筑
敦煌莫高窟现存735个洞窟,大部分石窟的开凿结构都大体相同——前甬道,后洞窟。而洞窟类型可分为9种,最常见的是中心塔柱窟、覆斗顶形窟和殿堂窟。这些洞窟都是在山体中一锤一锤地凿出来,能经历这么多个世纪仍然不崩塌,有很深的建筑智慧。
彩塑
莫高窟现在尚存彩塑3342身,其数量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属罕见的。彩塑是怎么做的呢?莫高窟彩塑多以木骨泥塑的工艺制成——选择与佛像姿势相近的树枝经过加工制作成佛像的主体框架,在框架上绑缚苇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细泥,压紧抹光塑像成形,再上白粉,最后彩绘。
壁画
据统计,敦煌数个石窟群共有历代壁画作品五万多平方米,规模之大令人惊叹。而这些壁画作品数量之丰富,技艺之精湛,艺术水平之高则更加为世人所称道。
经变画
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核心思想内容。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信众,需要把深奥的佛经用通俗的方式讲解,要穿插很多故事,渲染气氛,这种“俗讲”就在寺院中流行起来,而俗讲之前写好的底本叫“变文”,并绘制图画与之配合,便是经变画。僧人在表演俗讲的时候,按照变文说唱为主,往往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再指出画面上的这个情节让听众们观看,以加深听众的印象。所以经变画可以反映出古代中国和中亚的很多社会风貌,以及能看到佛教在从西到东的传播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异。
装饰
莫高窟的装饰艺术主要是藻井,藻井是洞窟顶部天井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以木制为主,非常忌火,藻井一般会画莲花、水纹等和水有关的图案,叫“藻井”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高踞石窟顶部,受风沙及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损坏较少,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人为的损坏,所以很多藻井的色泽都保存完好。莫高窟的藻井图案非常华丽精致,很多艺术家会来莫高窟描摹藻井图案来获得灵感,进行设计。林徽因也曾经把莫高窟藻井图案用到人民大会堂的装饰设计上。
飞天
飞天的来源也是诸多争议,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乾闼婆和紧那罗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佛教将这二位天神化为已用,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的说法大会奏乐歌舞。莫高窟早期的壁画上能辨认出一对男女的飞天,到了唐朝基本上已经混为一体,都成为婀娜多姿的歌舞伎,这种演变也是受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所影响。飞天源于印度,但是敦煌飞天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艺术形象,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经历了一千多年,洞窟的建筑、塑像和壁画其实就是一本艺术和社会文化的编年史,不同的朝代、不同社会风貌、不同国家文化都汇聚一窟。在近千个窟之中,历朝历代的画师们超越时空同台竞技,观众们也是超越时空品头论足,这种错乱而神圣的穿越时空的感觉也只能在莫高窟能深切地体会到。
榆林窟--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创建年代虽无文字可考,但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从现存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壁画内容和风格与敦煌莫高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称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莫高窟相比,我更喜欢这里,这里相较于莫高窟在交通区位上并不那么有优势,名气也并没有那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侧方面的对榆林窟内的壁画和塑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现存有完整壁画的洞窟43个,其中东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着彩塑272身、壁画5650余平方米。第6窟高约25米的弥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灿然如新、金碧辉煌,显得极其庄严雄伟。第11窟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哑罗汉,上身前倾,张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灵活现,堪称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余身,壁画约5000余平方米,约占莫高窟壁画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如果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居于全国石窟之冠,那么,榆林窟就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有场面宏大的巨幅经变画,形象生动的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从唐到元,历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画,更是世所罕见的珍品。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多有较深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不同于莫高窟。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
榆林窟的塑像虽有不少佳作,但它还不能代表榆林窟的价值。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美的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萨画像,有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有种类繁多的花卉禽兽,有极为精致的装饰图案。自唐至元,历代留有不少佳作,其中二十五窟盛唐壁画,是世所罕见珍品。
锁阳城--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和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原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在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兴于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
丝绸之路的重镇锁阳,扼守在河西走廊西陲,是通向西域的枢纽。千年时光逝去,此地已了无人烟。但历史会记住,这里经历过无数烽火狼烟,走过川流不息的僧人商旅......这里曾是极旱荒漠中的一片珍贵绿洲。从祁连山脉发源的疏勒河,古名籍端河。“疏勒”之名,源于古突厥语, 意思是来自雄伟大山的河流。湍急的河流在涌出昌马峡口后,进入走廊平 原,河道呈现放射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扇面。玉门位于扇面的东端. 锁阳城便在西端的古冥水(疏勒河的旧称)绿洲上。古人在干旱的西北行走,水源最是不可或缺。所以,势必会沿着这个冲积扇面外缘的绿洲,一直向西,到达锁阳城。而后,再向北、向西抵达现在的瓜州和敦煌。
锁阳城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多种文化为一 体的古文化遗存地;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古垦区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标本;其沧海桑田的沙漠化演变过程,也是中国西部最典型的活标本。
锁阳城虽保存完好,但也只是徒有残垣断壁。城分内外。内城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墙采用夯土版筑,长四五百米不等,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一道500米的隔墙,将内城分成了东西两城。其中,东城较小,是子城,为衙署驻地;西城较大,是罗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外城面积则数倍于内城,多达80万平方米。
此城其所以改名为锁阳城,是因为有一段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里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中国第二座塔尔寺,唐僧在此讲经半月,还在那里遇到了孙悟空
闻名世界的青海塔尔寺始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河西走廊的瓜州,同样也有着一座塔尔寺,虽说如今已是残垣断壁、黄沙茫茫,但却为人们还原了一段《西游记》的传说故事。
玄奘627年申请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628年,29岁的他开始西行,途经兰州到凉州(姑藏),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进入今新疆境。《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在这座寺院讲经说法半月有余。专家学者推测,这座寺院正是瓜州塔尔寺。
今天的瓜州塔尔寺位于瓜州县城东南80公里的锁阳城镇桥子村南约10公里处,遗址周围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等沙生植物在风中摇曳,遗存的围墙、院落、土台、塔群、瓦砾等建筑,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兴盛的历史。塔尔寺所在的区域相对保存较好,由外部围墙和内部主院两大部分构成。外围墙呈东西向长方形,院落东西全长约175米,南北宽约126米。内院主寺院呈南北向长方形布局。西墙保存较好,墙基痕迹残存明显,南北长85米,东墙仅残存南端的墙基痕迹,残存部分长35米,最高处仅1米。考古专家由此计算出主寺院全长85米、宽41米,占地3485平方米,规模较大。
今天的人们对于有关塔尔寺的建造年代众说纷纭,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赵建龙经勘探研究表明,塔尔寺现存白塔的建筑样式,类似于北京天坛、颐和园、武威白塔寺、高昌古塔等元式古塔,接近于宁夏西夏王陵的土塔形状。又曾在小土塔中出土过泥版印刷的西夏文“六字真言”,遗址中或遗址周围发现比较多的西夏时期米黄色青釉瓷片和黑色釉雕刻花纹瓷片,唐代宽厚圈足底瓷碗残片及两晋时期陶片等。同时,根据山门下80厘米处的原地面上有铺地砖的残存,推定瓜州塔尔寺在西夏之前,初建寺庙,可能是唐代瓜州开元寺。另外,《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瓜州塔尔寺“唐朝断碑,在寺基内,字画不甚剥落。一面逼真唐体,虽未为唐人之极佳者,而断非唐后之书”。在瓜州塔尔寺,玄奘遇见同样也来礼佛的胡人石槃陀。据说,此人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
烽燧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曾经的交通关隘,如今已是一片荒芜,只有漫漫黄沙似乎还在诉说着曾经辉煌的曾经。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依靠这座墩墩山,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
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
长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亭柳依依,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不忍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堪嗟商与参,怨寄丝桐,对景那禁伤情。聁征旌,聁征旌,未审何日归程。对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无穷无穷。伤怀,楚天湘水隔渊星,早早托鳞鸿。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从今别后,两地相思万种,有谁吿陈。
丝路花雨--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丝路花雨》是中国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剧,由《丝路花雨》创作组编剧,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丝路花雨》曾先后访问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2017年5月,大型情景舞剧《丝路花雨》在敦煌大剧院常态化演出。
丝路花雨分两个版本,即电影版本,和歌舞剧版本。不管是电影版本或歌舞剧版本,它的故事情节都大同小异。其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丝绸之路上一场沙尘暴过去之后后,敦煌画师张师傅救起了奄奄一息的波斯商人伊努斯,而就在这时,神笔张的女儿英娘却被恶霸窦虎虏走。好几年过去以后,长成美女的英娘被抢走后沦为舞伎(此处似乎有点公孙大娘的味道)在街头卖艺,伊努斯为报答恩人神笔张赎回了英娘。此时在莫高窟里,神笔张以英娘舞姿为原型绘出了一幅幅精美壁画。市曹看到后想把英娘占为己有。情急之下,神笔张把女儿托付给伊努斯。伊努斯把英娘带回波斯的路上,市曹带着同伙企图杀害他们,神笔张点燃烽火呼救后死去。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敦煌多国交易会上,英娘在伊努斯的帮助下借卖艺进入会场并揭露了市罪恶,大唐节度史听后一怒之下下令杀掉市曹为英娘报仇雪恨。
丝路花雨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场舞蹈的盛宴,以历史为背景,将长绸舞、反弹琵琶舞、盘上舞、印度舞、刺绣舞、波斯酒舞、弯刀马铃舞、霓裳羽衣舞等舞蹈倾注于一台演出之上,令人叹服。
六大特色,让《丝路花雨》历久弥新
一、华服美景配以高科技声光电,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冲击
丝路花雨的华丽服装,是它演出的第一大看点。舞剧中的服装,是经过临摹经典壁画和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舞姿、衣着配饰而来的,所以样式、颜色等非常考究,做工也在演出中算及经得起推敲的。而且,我觉得仅衣服,就完全撑得起舞台效果,颜色的丰富程度及色彩的搭配融合程度都非常高,绝对让你眼前一亮。
二、精彩绝伦的舞姿构成一支支令人陶醉的舞蹈《丝路花雨》的舞蹈种类也非常多。由于剧情需要,这里面还有大量的异域舞蹈,音乐一响,动作一出,就让人瞬间身临其境一般。在《丝路花雨》中,融合了十几种不同的误导,包括大名鼎鼎的霓裳羽衣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马铃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盘上舞、新疆舞等等。由于有些舞种难度高,造型精妙独特。因此,几乎是每一幕,都会给你惊喜体验。
三、情节引人入胜,故事感人肺腑,深入人心《丝路花雨》是以故事为基础的。而且,故事与情景舞剧融合完美,你会随着布景、音乐、人物等的变化,完全地投入至场景中。整个剧目一共有六场,剧情悲喜交加,层次明显,感染力强。
除此之外,演出在剧情的设计上也十分巧妙。它虽然讲的是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讲亲情,讲感恩。但编剧将故事的场景,设立在了多国沟通与敦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使得小故事能凸显出大主题。看起来不会感到枯燥,看完不会觉得无聊。这就是它的精彩之处。四、多元化融合,增加异域风情,凸显国际性不同于一般的表演,《丝路花雨》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它的国际性。整个演出有大量的异域元素,对于看惯了普通舞剧的观众来讲,这一点非常有特色。当标志性的波斯音乐与动作出现,以及一些异域的妆容、服装出现,满满的民族风与神秘风就凸显了出来。上图的舞蹈,就是全剧中极为精彩的一幕。
五、主创功力深厚,舞者功底了得,演出震撼人心《丝路花雨》还有一大特点,是它的主人公,表现能力都极强。这不仅仅体现在舞蹈功力上,整体的表演素质也十分过硬。剧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英娘、画工张、波斯商人,真的是通过表情、眼角眉梢以及一个个细微的动作,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特点,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香港《大公报》社长就曾评价——“我赞扬这个舞剧故事好,舞蹈更好,音乐也好,演员个个功夫到家。”六、立意鲜明,内涵丰富,再现丝路历史盛况作为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的缩影,《丝路花雨》的走出去,让这段古老的历史,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被人们所铭记。演出能够满足所有敦煌迷和莫高窟迷的向往。千手观音、敦煌壁画、反弹琵琶、敦煌伎乐天……这些特色元素应有尽有。剧中的场景,也是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梦回唐朝,相信无数人都对这段过往充满向往。所以,能够看到再现的真实场景,也是一大震撼。
千年的风霜过去,乱世的硝烟不休化成一抔黄土,往来的商队不见踪影,曾经虔诚的善男信女只留下壁画上淡淡的影像,而敦煌,却在这无垠的荒野里,穿过厚厚的历史,烙下一片纹印。
文化不会凭空而来,文化是承袭和发展,而只有更好的承袭和发展,文化才是文化。所以,我们才拥有永远的《丝路花雨》,才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和复兴的气质。
边塞文化自古就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酒泉边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东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处在不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中而发展,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酒泉边塞文化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行自主选择,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酒泉边塞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在融合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对话、融合和不断竞争,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发展。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茅台新品“喜宴”惊艳推出 填补大型宴会用酒的空白09-12
- 长沙一男子酒驾玩调包 掉在刹车踏板下的鞋子泄“天机”09-06
- 铜川一村支书酒驾 罚款1000元扣12分09-04
- 到底是不是一滴酒都不能喝09-02
- 茅台官网首页10处国酒标识 李保芳向汾酒道歉缺诚意?08-22
- 长城葡萄酒“红色国酒”定位引争议08-21